Beat365《婴幼儿及其照护者》:基于尊重、回应和关系的心理抚养

2024-08-10 14:00:32

  Beat365本书基于最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,在婴幼儿教育先驱艾米-皮克勒和玛格达Beat365,格伯的教育理念基础上,作者总结其40多年早期教育经验而成书。

  书中以大道至简的方式提出了婴幼儿照护的十项原则,始终强调尊重和回应式的照护,并关注照护过程中的各种关系。

  本书涵盖了托幼机构及家庭在照护孩子时的各种常见情景,为专业机构的照护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、照护标准和參考,也是初为人之父母的家长们养育孩子的最佳“顾问”和“参谋”。

  然而,并非任何互动都能形成亲密的照护关系,只有尊重的(respectful)、回应的( responsive )以及互惠或双向的( reciprocal)互动,方可促进良好关系的建立。

Beat365《婴幼儿及其照护者》:基于尊重、回应和关系的心理抚养(图1)

Beat365《婴幼儿及其照护者》:基于尊重、回应和关系的心理抚养(图2)

  请不要低估儿童(哭声、语词、动作、手势、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势)的交流能力,哪怕他们不具备或者只有十分有限的语言能力。

Beat365《婴幼儿及其照护者》:基于尊重、回应和关系的心理抚养(图3)

Beat365《婴幼儿及其照护者》:基于尊重、回应和关系的心理抚养(图4)

  她正心满意足地注视着房间里另外5个孩子,不时伸出小手,盯着最先进入她视野的玩具,并用手抚摸。

  她的裤子湿漉漉的。这时她听到脚步声,就向声音方向看去,随后有个身影走向这个婴儿,一个声音说:“凯琳,我想知道你这会儿还好吗?”

  当照料者慈爱的脸靠近时,小婴儿笑了,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。照料者回应着她,随后发现她裤子有点湿。

  照料者伸出双手对凯琳说:“现在我要把你抱起来。” 小婴儿对照料者的姿势和话语做出回应,身体轻轻动了一下Beat365,继续微笑,咿咿呀呀。照料者把她抱起来,走向换尿布的区域。

  例子过后,马上引入思考,这些场景所发生的事不仅仅是换尿布这么简单,照料者是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婴儿。作为阅读者,你是否注意到?理解这样尊重的意义?

  照料者走近小婴儿的时候确保孩子可以看到她。当她走向孩子的时候有意放慢了脚步Beat365,先和孩子有个交流,然后在才去检查是否要为她换尿布。

  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照料者急匆匆地走到孩子面前,抱起孩子就检查要不要换尿布。而这个过程中,照料者几乎完全不与孩子交流。请想象一下,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。这种行为说明了照料者缺乏对孩子的尊重。

  在换尿布这种日常互动中的尊重,让孩子与照料者的亲密关系很快建立起来,促进他们之间的依恋关系,也会培养他们的配合和合作。

  在皮克勒中心,很多刚出生几周的孩子就已表现出合作行为,这种合作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,反而会变成持久的习惯。

  而这种情况屡见不鲜,在换尿布的过程里,照料者经常拿个玩具或者其他有意思的东西转移孩子注意力。

  合作关系便不存在了,取而代之的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,以及只处理尿布和湿,没有完整关爱孩子的照料者。

Beat365《婴幼儿及其照护者》:基于尊重、回应和关系的心理抚养(图5)

Beat365《婴幼儿及其照护者》:基于尊重、回应和关系的心理抚养(图6)

  我观察了一下周围,我发现一个奇怪而凄凉的现象,很多带着孩子的家长或者保姆,能整个半天都不和孩子沟通,他们只是闷声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,他们的手很勤快,但是嘴却很懒惰。

  这一点儿家长甚至还不如宠物的主人。我们会经常看到宠物的主人和宠物不停地说话。我也曾经询问过一个既有宠物又有孩子的朋友,他很认真地思索了以后,回答我这其中的分别,他认为宠物是永远都不会说话的,所以现在有什么都可以和宠物说,反正未来也是一样。

  小孩子则是他认为马上就会长大的,他觉得现在和不懂事的孩子说话等于浪费时间,他觉得可以留着画,等孩子长大了再说。他觉得总有那个时间段。

  其实孩子们从一出生起,就已经有了接纳外间事物的能力,外界给他们的说明和解释,既可以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,又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足够的尊重,他们才会更努力的去理解照顾者的意思和表达自己的情感,这样一方面可以沟通孩子与照顾者之间的情感,一方面还可以开发孩子的各种能力,实际是一件一劳多得的好事。

  再比如说,照顾者总有因事而离开,婴幼儿的时候,面对着这种不可避免,照顾者要教会孩子应对分离,让他们免于分离焦虑。

  过去我一直认为应对这个的方法就是悄悄离开。我认为孩子们看不到照顾者的离开就可以接纳这件事情。

  读了这本书之后,我能理解悄悄的离开Beat365,实际上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焦虑,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,这一次可能是顺利逃离,但是以后呢?

  要承认孩童对于离别的恐惧是正常的现象Beat365,不要用欺瞒的手段哄骗孩童,用提前告知的方法培养离别的情绪,离别之后继任的照顾者,要继续对孩童进行解释,并且观察他们的情绪并协助他们平复。

  如果要面临着比较长时间的这种别离,甚至还可以提前做一些别离的小实验和小准备,让孩子逐步对于别离有一种认同感和接受感。